Search the site
雕塑与建筑
19世纪后半叶,欧洲最大的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和现代化进程。与巴郎•豪斯曼(Baron Haussman)对巴黎的重新规划改造相似,这次转型期间建造了许多公共和私有的建筑,包括歌剧院、证券交易所、商会、景观喷泉和市政厅等等。
为了更大程度地彰显财富和繁荣,这些建筑都装饰着奢华繁复的雕塑。受雇制作这些雕塑的,都是精于此道的雕塑家所经营的装饰雕塑工作室。亚伯特-厄尼斯•卡里叶-贝流兹(Albert-Ernest Carrier-Belleuse)(1824-87)就是其中之一。他雇佣了十几个助理来完成几幢巴黎重要建筑的装饰工程:商事法院(1864)、巴黎歌剧院(1864-66)和卢浮宫侧翼(1850-65)。
罗丹作为卡里叶-贝流兹学徒的早期生涯
罗丹1863年加入卡里叶-贝流兹(Carrier-Belleuse)工作室时,与他共事的还有以前在皇家绘画与数学学院(又称:“小学院”)的同班同学。1865年,罗丹与昔日同窗一起,创作佩娃女侯爵(Païva)位于香榭丽舍大街的宅邸的外立面装饰。对这位年轻的雕塑家来说,这项工程最重要的就是给他提供了工作的保障。尽管在1863年,罗丹已经受邀创作两座代表戏剧和喜剧的人物雕塑,一座用于哥布朗剧院(Théâtre des Gobelins)的外立面,另一座是哥尔特剧院(Théâtre de la Gaîté)的装饰雕塑,他的财务状况仍然朝不保夕。不论是高等美术学院毕业的优越身份还是校友关系网都是当时的他所欠缺的。
罗丹从卡里叶-贝流兹(Carrier-Belleuse)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当工作室接到来自布鲁塞尔的大型订单时,他会跟随老师前往。这段时间,为他艺术上的训练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认识到了经营大型雕塑工作室的现实一面,一套自上而下,从雕塑大师到助理到各种工匠的层级划分。罗丹在受邀创作《地狱之门》和《加莱义民》后,于1880年代早期建立自己的工作室时,仍记得当初老师的工作室是如何运作的。
他还学会了如何应付纪念碑石雕的需求,离开卡里叶-贝流兹的工作室后,他与比利时雕塑家安东尼-约瑟夫•拉斯伯(Antione-Joseph Van Rasbourgh)于1873年开始搭档。当时罗丹为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创作内部装饰,主要是一组叫做《孩童》的由两对分别代表“贸易”与“工业”的女像柱支撑的山形结构作品,该作品灵感来源于巴黎卡尼尔歌剧院,以及放置于布鲁塞尔一座宅邸中的路德雕像。1871年,罗丹和范•拉斯伯(Van Rasbourgh)开始创作用于装饰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南立面顶部的作品。这两组分别叫做《非洲》与《亚洲》的作品,原先要委托卡里叶-贝流兹制作的。虽然罗丹并未正式签订这些作品的创作合同,却完成了这些寓言式群像的大部分制作工作。
其他一些位于布鲁塞尔的建筑装饰邀约也接踵而来:皇家宫殿(1892)、翰林宫(1874)以及安斯波大道上的一处民宅(1874),罗丹为这些建筑的外立面创作了三组人物像。1877年罗丹回到巴黎,代表着他这一阶段艺术生涯的结束。不过,他仍偶尔会“仅仅为了支付房租”而应邀为有钱人的宅邸创作装饰雕塑。
大教堂
罗丹对建筑的兴趣,并不止于之前提到过的那些新建建筑。他的追求更广阔也更开放。
1875年,在短暂离开比利时期间,他经由兰斯到访巴黎,当地的大教堂和其中的雕塑对他影响深远(《兰斯大教堂的门廊与钟楼》,1905,D.7717)。1877年秋,他开始了足迹遍布法国的“教堂之旅”。他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中,直到20世纪早期,他已经遍访了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以及法国古典主义教堂和城堡。
Vue de l'oeuvre
19世纪后期,罗丹极力反对维欧勒·勒·杜克(Viollet-le-Duc)的过度修复的计划,并在《巴黎早报》(1909年12月23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对国家的亵渎:我们正任由自己的大教堂走向灭亡》,激烈地为法式建筑风格辩护。
文中写道:“雪,雨和太阳看着我,像在法国街头的流浪汉一样站在它们的面前。总是恍如初见似的,我一遍又一遍地注视着它们。要理解这些事物,只需懂得被影子吞噬的简单线条表达的悲哀语汇,这种感受又会被贫乏而矫饰的形式加强。要理解这些令人钟爱的、堪称典范的线条,人们必须心存爱意;因为头脑也许可以完成设计,但是心灵才能创造真正的典范。”
罗丹对这类通常装饰有华丽石雕的建筑的表现力的反应,促成了他1914年出版的《法国大教堂》一书,该书序言由查尔斯·莫瑞斯(Charles Morice)撰写。这本书集结了罗丹由1870年代后期开始造访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时,创作的笔记、草图和手稿。
Vue de l'oeuvre
从国家装饰博物馆之门到《地狱之门》
1880年开始,也就是罗丹开始为《地狱之门》的创作搜集素材开始,他的建筑之旅便被赋予了更具实用性的一面。1880年,罗丹接到一项任务,要为将来的国家装饰博物馆制作一道青铜铸造的门。虽然后来没有建成,但原计划选址在审计法院所在的位置,后者在巴黎公社运动期间被焚毁。
最初罗丹《地狱之门》的创作概念基于洛伦佐·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位于佛罗伦萨洗礼堂的《天堂之门》。后者作于木板和圆形奖章之上的浮雕部分创作于1425-52年间。罗丹绘制了一幅又一幅的草图,最终还是改变了主意,把他的灵感化作了哥特风格的门、罗马风格的教堂门拱,还结合了文艺复兴风格的窗框。
对罗丹而言,“创作《地狱之门》需要对纪念碑的艺术细节方面有更渊博的见解”,在造访教堂的过程中,罗丹在那本小小的笔记本上,草草记下了将近2000份笔记、草图和手稿。这些草稿的临摹对象有些已很难辨认,因为尽管手稿相当精确,画面却通常放大细节,而非突出整体。画面上经常出现柱子、拱门、装饰用线条和飞梁等各种细节,可以看出罗丹非常关心光线是如何照在这些线条上并塑造出质感的。“我正变成一个建筑师,”他写道,“这是我必须做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那座门的创作。”
国家装饰博物馆最终没有建成。1900年,在原定选址上建造了一个火车站。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986年这个车站变成了奥赛博物馆,现在正是石膏版《地狱之门》的收藏之处。
建筑与雕塑:个人研究和作品收藏
罗丹对建筑的热爱,在他的雕塑中一次次的体现。在他对作品的研究和收集中,有时会将人物和身体的碎片与装饰建筑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柱子、柱头、壁柱、叶片包裹的柱基(《斯芬克斯像》,1886;《大地与海洋》,1900;《春天与高山》,1900年前;《石柱上行走的人》,1885?)。建筑的碎片为他塑造的人物,贡献了动力和表现力。
罗丹认识到雕塑周围的建筑的重要性,于是开始思考他的作品在城市环境中的可见度。1913年,英国政府购买《加莱义民》的铸像时,罗丹尝试了他1885年便开始酝酿的一个想法。他打算将群像放在很高的底座上,这样雕塑在天空映衬下的剪影就能与建筑的轮廓巧妙重叠。这座群像原本将被竖立在伦敦国会广场上。为此他特地在自己位于默东的花园里搭了一个高五米的木架,离大门仅几步之遥,借此检验这种安装方式的最终效果。
Vue de l'oeuvre
另一个作品的邀约让罗丹有机会进一步探索雕塑与建筑的结合方式。1898年三月,艺术评论家、国家高等艺术部总监阿芒·达约(Armand Dayot)和朱尔斯·德波斯(Jules Desbois)提出在1900年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劳动纪念碑的想法。德波斯建议由几个对此项目感兴趣的雕塑家一起合作这个项目。虽然达罗(Dalou)已经为万国博览会工作了多年,但是他拒绝了此次邀约。不过其他几位艺术家都非常乐意参与,其中包括法勒居埃尔(Falguière)、巴菲埃(Baffier)、夏庞提尔(Charpentier)、昂夏博(Injalbert)、梅西尔(Mercié)、莫尼尔(Meunier)和罗丹。罗丹显然非常乐见集合众人力量的这个想法,就如果大教堂的建造过程一般。
罗丹也加入了此项目并于1898年末递交了石膏模型,完美地展现了他的创造力。该作品是一件会令人联想到比萨斜塔和布卢瓦城堡的楼梯塔,塔内部的螺旋阶梯环绕中央的立柱,立柱上装饰有浅浮雕,就像罗马的“特拉真式立柱”(Trajane Column)或巴黎的旺多姆广场上的大型立柱(Vendôme Column)。顶端饰有《恩赐》群像,代表夜晚与白昼的人物像立于底座,一路向下便是地窖。
Vue de l'oeuvre
这件作品的模型1900年便已展出,但是苦于没有资金建造。于是,就跟罗丹热爱的许多大教堂一样,《劳动纪念碑》一直没有完成。
为了对建筑的热爱
虽然罗丹自己未能成为建筑师,但是他通过收集建筑的照片,以及在“古老的石头”中生活和工作,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自己对建筑的热爱。
1890年,罗丹与卡蜜儿·克洛岱尔坠入爱河,两人住在一栋名叫弗利巴耶恩(Folie Payen)(或弗利纽伯格Folie-Neubourg)的半荒废洛可可式宅院里,宅院坐落于意大利街。当时布里昂别墅(Villa des Brillants)刚刚建造完成,是一幢位于默东(Meudon),外观朴实的路易十三风格建筑。罗丹购买它的主要原因,一是它可以俯瞰塞纳山谷的壮丽景观,二是它毗邻火车站,这样罗丹就可以方便地往来于自己在德博玛贝(Dépôt des Marbres)(大学道)的工作室。1900年为莱尔马宫(Place de l’Alma)的展览建造的展馆,在展览结束后便被拆除了。一年后,应罗丹的要求在默东花园里重新建造了一座。展馆虽然从某些方面来说是现代的(金属结构),但是不论是入口处的圆形结构,带圆柱的门廊,还是宽大的圆拱形窗户都受到了洛可可风格的影响。
1907年到1910年间,罗丹设法在花园中还原了依西雷莫里诺堡(Château d’Issy-les-Moulineau)的正立面。原来的城堡由皮埃尔·布雷(Pierre Bulet)建于17世纪,在1871年毁于火灾。
Vue de l'oeuvre
雕塑与建筑之间最完美的结合,恐怕就是里尔克(Rilke)带罗丹造访的毕宏宅邸(由建筑师尚·奥博特(Jean Aubert)于1728年-30年间建造,之后他还设计了尚蒂伊城堡(Château de Chantilly)的马厩)。这座宅邸的建筑与庭院,还有与之毗邻、享有盛名的疗养院和它的圆顶小礼拜堂,都让罗丹着迷不已。尽管已计划拆除,很多艺术家都还是暂住在毕宏宅邸。罗丹租下的部分成了他的私人书房和会客室。最终在罗丹决定将自己所有的作品和收藏捐献给法国时,该处被指定为罗丹美术馆所在地。不论是在罗丹早期的艺术生涯,还是他最终的人生时刻,亦或他留给子孙后代的作品中,他与建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Vue de l'oeuvre
1908年,罗丹用一整块石头创作了一幅雕塑,最初叫做《约柜》(The Ark of the Covenant)。两只相握并呈现螺旋上升的动态的右手,中间围出些许空间,彷如扇形肋穹顶。它与哥特式穹顶相似的外观,再加上随后在1914年罗丹出版的关于大教堂的书,促使他将该作品的名字改为《大教堂》,借此传递这位雕塑家的抱负,还有他的作品所传达出的建设性力量和强烈感染力。
BIBLIOGRAPHY
- Corps et décors. Rodin et les arts décoratifs, catalogue de l’exposition, Musée Rodin, Paris 2010
- Vers L’Âge d’airain. Rodin en Belgique, catalogue de l’exposition, Paris, Musée Rodin, 1997. En particulier Hélène Marraud, « Monuments et sculptures architecturales » p. 81.
- Rodin en 1900. L’exposition de l’Alma, catalogue de l’exposition, Paris, Musée du Luxembourg, 2001. En particulier Véronique Matiussi, « La Rodinière », p. 52.
- Rodin. Le Musée et ses collections, éditions Scala, Paris 1996. En particulier Claudie Judrin, « Les dessins d’architecture », p. 45, et Alain Beausire, « Des lieux où vécut et travailla Rodin », p. 121.
- A. Le Normand-Romain & A. Haudiquet, Rodin, Les Bourgeois de Calais, éditions du Musée Rodin, Paris 2001.
- A. Le Normand-Romain, La Porte de l’Enfer, éditions du Musée Rodin, Paris.
- A. Le Normand-Romain & Hélène Marraud, Rodin à Meudon. La Villa des Brillants, éditions du Musée Rodin, Paris 1996.